文章来源:发布时间:2020-03-15 00:00:00
风塘家长伙伴们好,细心的爸爸妈妈会发现,孩子6岁开始的无论是身体还是心智的变化是非常快的。6岁-12岁的孩子也开始走进自己人生第一次知识、生活、体验寻求自我独立的宣言。我们今天家长课堂的话题是:“如何与6岁-12岁的孩子建立“心”的沟通”。
“小时候的你对我充满信任,什么话都会跟妈妈说。但不知什么时候起,你回家后就紧闭房门,不愿意再和我交流了。妈妈很惶恐,不知道该怎么办。”
一段普普通通的告白,相信刺痛了万千父母的心。长大后的孩子为什么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相信自己了呢?
父母我们是否在乎孩子想法?
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,很多不愿意听孩子讲出自己真实的想法,或者虽然总是爱问孩子有什么想法,但却从未真正重视过。等到看到关注到孩子或者听一些老师的讲座触动到自己时,又因为没有正式倾听孩子的内心而充满愧疚。
孩子不是傀儡,随着年龄渐长,孩子们也会有独立的思想。在家庭中不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,当孩子走进社会又怎能说出自己内心的看法呢?
父母我们是否忽略孩子的事情?
很多家长觉得:孩子的事能有大人的事重要吗?大人出去工作,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。所以对孩子的话总是不以为意,时间长了,孩子就觉得自己的烦恼和焦虑都没必要跟家长倾诉了,可能不仅得不到理解与安慰,还有可能被家长觉得小题大做甚至责骂。
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否能做的到?
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无法做到言行一致,比如:父母经常对孩子提出各种自己都做不到的要求。一旦孩子提出质疑,有的家长因为面子说孩子“爱顶嘴”。面对这样的双重标准,家长在孩子眼中的形象就大打折扣了。会让孩子觉得“你们都做不到,凭什么要求我做到?”
把成绩当做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
不少家长把学习成绩当做评判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,三句话不离成绩。如果孩子考得好,父母就一直夸赞,或者告诫他要保持成绩;万一孩子成绩不好,父母眼里的孩子似乎就优点全无了甚至一味的打击。这样的沟通会让孩子觉得,父母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,成绩好才配拥有父母的爱。久而久之,孩子或者埋没在应试学习的世界里,默默无语;或者用厌学的方式默默对抗;又或者因为成绩不好而不敢和家长有过多的交流,随波逐流。
我们如何走进这一年龄段孩子的世界呢?
一、真正尊重孩子的内心想法
很多家长喜欢大包大揽,自以为是地替孩子考虑。这实际上是一种对孩子选择权利的剥夺,更是一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的表现。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,首先需要充分尊重孩子,明确他是一个拥有独立思想的个体。即便孩子受到年龄和阅历有限,有一些不成熟、不完善的想法,家长也要善于倾听,不能采取权威的俯视姿态,指导、甚至是批判。
二、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
世上本就是人无完人,即便身为家长也是一样。如果有父母资格考试,初为人父人母,谁能保证自己是满分。当孩子在某些方面反超家长时,我们不如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,虚心请求孩子的帮助。把自己和孩子放到平等的位置对待,相互取长补短,亲子之间的交流才更能畅通无阻。
三、像朋友一样相处
有研究表明,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流,是最能够体现平等原则的沟通手段。反观现在的家庭沟通方式,特别是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及其所在家庭,效果十分不理想。
平等意味着充分信任。只有以信任为前提,孩子才肯向家长倾诉,家长才有倾听的机会,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。而朋友式的沟通,意味着孩子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、完善自己、处理自己的事情。家长和孩子要有妥协、有商量,给彼此留有更多的空间。
四、善于多角度发现孩子的优点
家庭教育最忌讳以成绩为唯一的衡量标尺,家长全方位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,肯定和赞美。生活中,父母应该多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互动,或者多从孩子的老师、同学处了解他身上的优点。作为有心的家长,不但要去发现孩子的优点,而且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认同,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。拉近与家长心与心的距离。
如果孩子有做的不好、不对的地方,一味地批评指责也很难起到作用,远不如带着包容心去引导孩子纠错,以改正为目的,进行有效的正确引导。如果孩子已经不愿意跟家长交流了,父母千万不能急躁。不妨给孩子一点自己的时间和空间,略微冷静一下再尝试着沟通。这是需要家长长此以往不断坚持的过程。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变化,自然愿意重启沟通的大门,重新信任地与父母交流。